欢迎来到扬州恩信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官网!

标志牌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


  8月经济数据的提前公布引起了市场不小的震动,CPI同比涨幅3.5%创下22个月以来的新高。物价涨幅持续扩大、长期的负利率再度引发了市场对于加息的热议。保增长与防通胀,让货币政策再度面临考验。围绕上述问题,本报本期邀请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、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作深入分析,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70期。(周慧兰)

  《21世纪》:今年5月CPI首次突破3%的国际警戒线月物价涨幅连续两月稳步攀升,这引起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,您如何看待今年的CPI走势?

  沈建光:8月份的数据是符合预期的,根据农业部和商务部公布的每周粮食数据(其与CPI中的粮食价格指数有一个固定的关系)推算,粮食价格环比上涨约为2.6%-2.7%,假设非食品价格指数保持不变,CPI涨幅即为3.4%-3.5%。进一步分析,我们发现,非食品价格基本上是环比零增长,那么,我们认为较高的食品价格和翘尾因素是推高三季度CPI的主要原因。

  未来,翘尾因素肯定是往下走的,7月较高,8月比7月有所下降,9月会继续下降,10月可能上升一点,但比8月要低,12月翘尾因素为零,当月CPI应基本在3%以下。

  其次,8月份的粮食价格是这几个月来涨得猛的,特别是蔬菜价格,这主要是受水灾的影响;9月前一周,蔬菜价格已有所下降,猪肉和粮食大宗商品价格还在上涨,但上涨速度已趋缓;中国的粮食储较充足,政府对秋粮也下了很大工夫,增加了播种面积,对种子、农机、化肥补贴力度也很大。因此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歉收,粮食价格涨幅将会趋缓,全年CPI将被控制在3%左右。

  张立群:市场炒作的3%的国际警戒线是不存在的,这只是我们年初提出的对年度CPI涨幅的预期目标,并不是什么国际警戒线月份CPI的累计涨幅也并未超过3%;未来CPI涨幅的趋势也应该是下降的,因7、8月份的CPI上涨有一些特殊原因,例如水灾影响、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等,也受翘尾因素的影响。未来翘尾因素影响将快速减少,新涨价因素预计不会进一步增加,所以8月份之后CPI涨幅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,全年涨幅控制在3%之内应该没问题。

  《21世纪》:从CPI指数的构成来看,我们应如何判断各项因素与通胀之间的关系?

  连平:在食品价格中,现在需关注的是粮食和猪肉价格。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受灾害影响,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,国际市场粮价已持续上涨了一段时间,未来的压力也不可忽视。但国际粮价毕竟比国内低,以国内粮食生产看,尽管局部地区收成会受影响,但今年总体还是一个丰收年。加上国家粮食储平稳,政府有能力调控市场供求。

  猪肉供应方面,生猪存栏数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未来供应可能偏紧;随着天气变冷,猪肉消费需求将增大,供求关系会出现紧张。但当前国家猪肉储量较大,很难再出现过去大幅上涨。

  再看CPI的另两个构成部分:日用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。日用消费品总体产能过剩,各类消费品比较充裕;服务价格上涨动力较强,服务领域的劳动力供应已由过去非常宽松转为偏紧了。劳动力价格上涨将是中长期趋势,将持续带给CPI向上的压力。

  沈建光:一般货币政策针对的对象是非食品价格,如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盯住的是核心通胀,即把粮食、油价剔除之后的通胀压力。因为如果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全球粮食歉收和价格上涨,货币紧缩是无法解决的。因此,货币政策针对的是内在经济很强劲、工资上涨压力推动下的通胀。

  中国的核心CPI指数只剔除了粮食,食品比重高达32%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食品价格推动CPI上涨,非食品如汽车、通讯价格都在下降。因此,我预计三季度可能是个,四季度会略微往下走一点,虽然总体水平仍较高,但总的趋势会放缓。

  沈建光:明年的通胀压力主要在非食品方面。解释通胀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能缺口,即产能利用率和失业情况。若失业率较高、机器闲置,那么货币政策再宽松,通胀也起不来,这是美国现在的情况;而中国经济恢复了,工业产值已增长13.9%,过去虽有很多过剩产能,随着需求上升,价格也出现了上涨的压力。今年初开始,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,制造业工资上涨传导到物价有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很难量化。

  这里主要考虑制成品价格,PPI是其中的一部分。目前PPI还在往下走,没有看到工资上涨对核心通胀的影响。但我觉得迟早会出现。企业工资上涨之后,一开始迫于压力,怕失去市场份额,不敢随意调价,或库存品的成本较低,先解决这部分。但时间一长,很多工都顶不住了,要么像富士康这样往内地迁,要么往高附加值走,要么倒闭。通过这个过程调节产能,产能下去了,价格肯定会上来。

  除工资传导之后,明年还有几个因素会推动物价上涨:一是环境成本的内生化,如中国以前的天然气价格比国际上低很多,资源价格理顺了,也会推动通胀;二是我们越来越强调增长的质量,污染、能耗方面的成本提高了,也这会增加企业负担,从而转嫁到价格中去。

  《21世纪》:当前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传导机制?

  连平:充裕的货币环境始终是物价上涨的温床。当流动性充裕、货币供应较多的情况持续一个时期之后,未来某一阶段,某些领域的商品价格就会出现较快上涨。近几年每一轮股市和房市上涨,都是在流动性相当宽松、货币供应增速较高的情况下发生的。

  货币供应非常宽松的情况下,低廉的资金成本往往会促使投资者去寻找易于投资和炒作的题材,如前段时间对大蒜、绿豆等农产品的炒作等。所以,未来想要将物价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,理想的途径就是把货币供应和流动性调整到一个常态。

  从当前各国的货币政策看,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走到了非常的状态。在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,的确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来调控,但这也遗留了一个艰巨的任务,就是如何让流动性回归常态,这是未来货币政策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。

  《21世纪》:CPI数据终将压力落在利率政策上,中国已连续半年呈负利率状态,市场的加息预期升温,您怎么看?

  张立群:所谓通胀指的是货币发行量增加导致需求增加,从而价格上涨。当前,货币供给快速扩张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,M2增长率持续下降,货币政策已取得明显效果。

  需求层面并没有出现快速膨胀的趋势,反而是市场主导的需求相对不足,投资、消费、出口均面临增长后劲相对不足问题。今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强,去年下半年的出口基数增加又很多,因此我们不能对全年的出口形势过于乐观。

  因此,未来主要将面临经济增长基础不稳的问题。宏观经济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,支持市场需求进一步恢复,在这种情况下,我认为没必要考虑加息。

  沈建光:应不应加息和会不会加息是两回事。8月份数字说明经济恢复得不错,通胀压力在上升,加息对经济的打击不是太大,也可以解决一下低利率问题,应该加息。但会不会加?我觉得可能性不大。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,加息的作用和国外不一样。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,货币政策是主要的调控工具;而在中国,则有很多行政性手段替代了宏观调控手段,降低了利率政策的必要性。

  中国的贷款利率早已市场化,很多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甚至达到基准利率的、200%,民间借贷利率如房地产借贷利率已经达到20%,实际利率已远高于基准利率,这时候上调贷款的基准利率,没什么作用。

  现在更应该加的是存款利率。政府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,通胀率又这么高,居民存款必然受损,从这个角度考虑应该加息。但从实际作用来看,提高存款利率可以保护储户利益,压制总需求,却不能控制经济活动。对整个经济活动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贷款利率,包括企业和房地产贷款。这方面我们已出台很多行政性手段,如取消房贷七折优惠利率、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、对银信合作的控制、控制信贷规模等。所以,虽然加息对储户有实际意义,但对生产方面,只有心理上的、象征性的作用。

  我认为比加息更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。是人为提高利率,还是允许部分存款利率上限做灵活浮动,以解决存款利率过低的问题?这是一项涉及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重大改革,不是加、减一次息那么简单的。

  连平:当前,宏观决策面临着两难:一方面物价走到了年内,另一方面经济增速将面临回落。短期目标是防通胀还是保增长?这是当前宏观政策的主要矛盾。那么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?我认为是增长。

  虽然8月份CPI达到3.5%,但这可能是年内的高点,接下来几个月涨幅会逐步回落。而且,CPI还没有出现急剧环比上升的态势,这意味着,至少在年底之前,物价不会持续上升,通胀会逐步减轻,加息的压力也逐渐减弱。从中期来看,明年物价还将有一轮上涨,到时就要权衡是否加息。

  增长方面,往后几个月的情况还很不明朗。我们的预测是,今年经济增速在后两个季度不会出现急剧下滑。目前出口、消费都比较平稳,只是投资有明显回落。GDP从一季度到二季度是急剧回落的,但8月份以来有所反弹。但这个反弹并不是持续的,可能会产生波动。前两个季度的GDP已是11%多,后两个季度,即便回落也会保持在9%左右,所以全年10%左右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。但这只是分析和预测,并没有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。今年上半年出口对GDP的贡献由去年-3.9%转为正贡献,抵消了投资下降对GDP的影响;但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不确定性因素,出口对GDP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,经济增长面临的变数和风险值得关注。

  因此,加息应选择合适的时机。对于近期相关人士呼吁放开存款利率,允许存款利率上浮的说法,我并不认同。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,存款利率迟早是要放开的,但当前并非时机。首先,当前流动性仍然偏紧,在此状态下,中小银行为了拉存款必将提高存款利率,一旦存款利率放开,大银行也将加入提高存款利率的行列,存款利率将在短期内达到上限,这对利率市场化并无实际意义。其次,受银监会“三个办法,一个指引”的影响,中小银行之间的派生存款差距越拉越大,中小银行由于网点少,企业客户少等劣势,负债业务已面临较大压力,如存款利率上浮,压力将会更大。再次,从整个银行业经营来看,目前银监会正要求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进行清查,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银行在拨、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也将加大,此时放开存款利率将缩小银行利差,给其经营带来巨大压力。后,放开存款利率或将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,对整个宏观经济不利。

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
  alfdls您好,欢迎您发表评论!(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观点)

  8月经济数据的提前公布引起了市场不小的震动,CPI同比涨幅3.5%创下22个月以来的新高。物价涨幅持续扩大、长期的负利率再度引发了市场对于加息的热议。保增长与防通胀,让货币政策再度面临考验。围绕上述问题,本报本期邀请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、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作深入分析,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70期。(周慧兰)本报评论员周慧......
以上信息由扬州市旭瑞照明器材有限公司整理编辑,了解更多交通信号灯,红绿灯,标志牌信息请访问http://www.yzxrjt.com


在线客服

在线咨询

全国服务热线:
400-6699-897
咨询电话:
18014982991
二维码

打开微信扫一扫